中心纪事
2019年10月20日中国脑血管病防治行动与科技发展高端论坛顺利召开
Data:2019-10-24 13:38
2019年10月20日,中国脑血管病防治行动与科技发展高端论坛在北京天坛医院行政楼5层会议室召开。本次会议由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中国卒中学会共同主办。会议目的为回顾“十三五”期间脑血管病防治的最佳证据和行动,为助力健康中国,提出脑血管病防治的可行策略、可落地行动和重点科研布局的建议。会议包括政策与策略、科研与发展、实践与行动三个专题。来自卫生行政部门、医院、疾控、科研究机构和高校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常务副院长王拥军教授主持开幕式和政策与策略专题。国家卫健委疾控局雷正龙副局长作开幕式致辞,介绍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制订背景和心脑血管病专项行动防治目标的设定要求,点明我国脑血管病流行特点与西方国家的差异,迫切需要制订出符合我国人群防治需求和特色的中国策略、技术规范和方案。强调要积极开展医疗和预防机构合作,创新脑血管病防治结合新模式;传递防治正确信息,发出专业新声音;制订适合基层应用的技术指南,切实提高基层防治能力。并对会议为健康中国行动的有效落地献计献策给予了高度评价。国家卫健委疾控局慢病处吴良有处长深入解读了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病防治专项行动。他指出心脑血管病专项行动对于能否实现降低慢性病过早死亡目标至关重要。并从组建国家、省地县四级专家队伍;健康宣传和科学普及;减盐与“三高共管”;加强群众与基层培训指导;扩大“一小时急救圈”覆盖面;标准规范,政策研究等六个方面对心脑血管病防治行动近期工作进行了部署。
会议邀请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国家卒中和应用神经科学研究所Valery Feigin教授。他从全球疾病负担角度,分析了卒中给中国带来第一位早死、第二位致残和沉重的经济负担,为降低中国卒中死亡率和卒中一级预防提出了可行的防控策略建议。英国牛津大学流行病学终身教授,陈铮鸣教授基于丰富的科学证据,讲解了如何通过控制烟草、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MI、控酒等危险因素,实现中国卒中死亡率减半的目标。王拥军教授介绍了“十三五”期间脑血管病科技布局和核心科研进展,结合当前科技需求和科技问题,提出了建设基于大数据的全民脑血管病监测平台、临床-实验室-临床脑血管病创新药物研发平台、脑血管病诊疗百项证据计划、国家脑血管病医疗质量监测和改进研究、脑血管病人工智能与脑血管病相关设备和器材研发等科研布局的建议。
下午的“实践与行动”专题由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李志新书记主持。中国县域医院院长联盟秘书长孔灵芝教授,从价值医学这一新的视角,分享了在县域层面开展心脑血管病急性救治与长期管理的方案,以及如何实现提高患者获益,降低医疗成本、创新管理模式的工作经验和成效。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主任王文志教授深入分析了中国脑卒中的流行特征和各类高危人群管理的技术流程。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死因监测室王黎君主任报告了中国心脑血管病疾病负担研究的最近进展,并通过模型预测了不同危险因素控制对四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低的贡献。
之后,与会专家就我国脑血管病防治的防治策略和科研发展重点领域进行了深入讨论。专家一致认同,中国脑血管疾病负担沉重,要以健康中国行动为契机,开展全方位的可落地的系列行动。可改变危险因素的控制将为脑血管病防治带来巨大收益,由政府制订危险因素控制的有效控制政策至关重要。经过热烈讨论,会议达成以下共识和下一步工作重点:一是成立中国卒中风险预测工作组,建立基于中国人群队列数据的卒中风险评估工具,并在人群中推广应用;二是建立国家脑血管疾病大数据共享平台,为健康中国提供准确的本底数据、高级别的防治证据和可供行动评价使用的基础性数据;三是组织业内专家制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白皮书》,提出我国脑血管病防治路线图;四是制订“十四五”中国脑血管病优先科研战略布局。
与会领导和专家合影
会议现场
参观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信息平台展厅
参观人工智能展厅